脚步丈量振兴路 岐黄薪火暖黔乡 | 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综述

2025年暑期,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多支实践团队,秉承“博学多闻 精勤济世”的校训精神,深入遵义市、修文县、织金县、福泉市、息烽县等地的乡村和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结合自身专业,在基层服务中挥洒汗水,从党建引领到服务民生,从文化传承到产业调研,从健康守护到环境整治,在广阔的乡村土地上贡献青春力量。
校地联动聚合力 党建引领筑根基

在修文县龙场街道龙潭社区,学院信息工程学部的14名师生与社区一起开展了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大家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交流思想,探索“党建+实践”的校地联动新路子。


在修文县龙桂村,“知行黔途”实践团参与了村党支部组织的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当看到40多位老党员为新党员佩戴党徽以及老党员与党旗合影时的激动表情,实践团成员们深受感动。


学院“百载赓续 · 筑梦黔行”长征专项实践团进行了系列深入人心的精神洗礼。在息烽集中营被革命先烈在狱中仍坚持斗争的坚定信念深深震撼,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南渡乌江纪念碑的现场教学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在遵义会址学习党在生死攸关时刻的抉择,领悟“坚定信念、独立自主”的遵义会议精神;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参观大发渠陈列馆,在锈迹斑斑的钢钎、磨损的铁锤、泛黄的照片前追寻“当代愚公”足迹,感受那段艰苦奋战的岁月。

学院多支团队还走进乡村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听党课、走访党员、学习党史等形式,把理论学习和基层实践结合起来。在修文县大木村,“红脉赓续”实践团聆听了红军长征时期的战斗故事,深刻体会到“担当、自信、团结、创新”的红军精神;在新寨村,“乡约健康”实践团与村民一起上党课,听越战老兵讲述光荣事迹,让红色精神融入青春血脉。在岩鹰山村,“心援知行”实践团倾听老党员的入党初心与奋斗故事,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要传承与发扬他们用一生书写的忠诚与奉献精神。
服务民生暖民心 专业所长惠基层

在修文县幸福村,“筑梦杏福”实践团开展杏林暖村行动,为老人量血压、做艾灸、讲解养生知识;在龙桂村,“暖阳逐风”实践团为村民提供血压血糖检测、耳穴贴压等服务。村民罗大叔体验艾灸后高兴地说:“今晚准能睡个好觉”,朴实话语道出了对实践团队的认可。

在新寨村,“乡约健康”实践团为村民提供艾灸、推拿等中医理疗。同学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高血压防控、夏季传染病预防等知识,现场演示了心肺复苏技能,让实用的健康知识走进村民生活。在普陀村,“暖巢使者”实践团关注空巢老人,用艾灸温暖老人们冰凉关节、用推拿缓解陈年疼痛,用行动传递温暖,让药香弥漫在山村。


爱心帮扶同样温暖人心。在修文县小箐镇,实践团队为12位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拍照留念,并为中心小学540多名学生送去了400多册图书,《十万个为什么》成了孩子们的“新朋友”。在龙潭社区,志愿者们为4户搬迁家庭送去牛奶、食用油、面条等生活物资,并在幸福书院、乡愁馆里倾听他们的奋斗故事,让关爱落到实处。
深耕乡土促振兴青春力量助发展


在谷堡镇折溪村,实践团成员清理梨园、梨花湖周边的垃圾,走进村民家中帮忙打扫卫生,宣传“两清两改两治理”环境整治政策;“心援知行”实践团踏入稻花鱼试验田,亲身体验田间除草并学习稻花鱼生态种养模式,感受到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黔心筑梦”实践团在修文县小箐镇崇恩村探访锦鲤养殖基地,了解返乡青年徐朝念的创业故事,学习产业发展的经验;“兴农问道”实践团在大木村学习韭黄种植技术,调研当地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在织金县,“蜡路青行”实践团走访了蜡染工坊和传承人,向专家请教非遗创新方法;“心援知行”实践团探秘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了解了前胡的种植技术、药用价值及产业发展情况。


“逐光・少年行”实践团在幸福村践行致良知理念,通过打扫卫生、陪伴低保家庭等行动,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扎根;“青衿乡旅”实践团在观山湖区高寨村举办中医经典诵读会,教村民制作养生香囊,让中医药文化融入乡村生活;龙桂村的实践团成员在村主干道绘制了龙场悟道主题墙绘,让历史智慧与现代气息相映生辉。


知行合一强本领 青春绽放新光彩

通过“三下乡”活动,时珍学院的学子们把课堂所学用到了实践中,在服务中锻炼,在奉献中成长。他们学着用方言讲解政策,耐心解决村民遇到的问题,实现了从校园融入乡村。
接下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三下乡”活动育人效果,搭建更好的校地合作平台,引导更多青年学子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基层发展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